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,挖掘国内市场潜力,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。这些年,国家一直在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,但这次虽然只有“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”11个字,但政策信号的重点落脚在“加快”上。
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,今年6月份,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4.8万辆和25.6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135%、139%,继续刷新当月历史纪录;1~6月,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.5万辆和120.6万辆,同比均增长200%。
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日前发布的《新能源汽车蓝皮书: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(2021)》预测,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国汽车产业将迎来战略机遇期,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会加速,智能化技术更会带来汽车全产业链甚至包括市场终端服务的变革,为中国汽车产业在下一个五年甚至到2035年奠定更扎实的基础。中国汽车市场的产销量也会稳步增长,到2025年销量更是有望达到3000万辆的历史新高。
发布会上,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、总经理安铁成表示,“2021年将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机勃发的一年”,产业逐步走向“政策+市场”双驱动的发展轨道。
安铁成用“市场表现将乘风破浪,产销规模再上新高”来形容今年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。他说,随着经济环境的持续向好,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进一步丰富,新能源汽车下乡、公共领域电动化等政策的落实开展,以及补贴和购置税免征政策撬动效应的持续显现,预计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将再上新高。
从政策层面看,2020年以来有关新能源汽车的利好政策频发,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,中央与地方密集出台多项政策措施,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。宏观层面,先后发布《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》和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(2021~2035年)》,明确产业发展方向,坚定行业发展信心;稳供给方面,明确2021~2023年积分比例要求,稳定未来三年市场供给;促消费方面,在延长补贴和车辆购置税免征年限、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和公共领域电动化等方面持续发力,挖掘消费潜力。
“‘十四五’期间,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是毋庸置疑的。”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也表示,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,业内始终有争论,包括技术路线、发展速度、政策支持力度、燃油车退出的进度等。现在对于“发展电动车对不对”的争论不大了,对其安全性和续驶里程的担忧也减轻了,对于造车新势力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城乡建设经济系教授陈淮介绍,近两三年,新能源汽车的新品牌、新企业层出不穷。有些品牌的声名鹊起速度甚至超过了国内外很多传统企业,如蔚来汽车、小鹏汽车等。与此同时,其他行业资本也转行投资新能源汽车,如恒大集团、宝能集团等。
在充换电基础设施方面,夏显召认为,我国充换电基础设施产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,仍不能完全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求,其发展仍受到政策不健全、支持力度不够;实际建设中制约因素多;互联互通水平依然较低,无法适应未来智能有序充电体系等多方面因素制约。
多位汽车业内专家表示,为落实国家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,应尽快研究出台汽车产业碳达峰行动方案,明确汽车产业低碳发展的工作思路,确定汽车产业碳达峰的重点任务,建立汽车低碳标准管理体系,构建引导产业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。